1)第五章氧气鱼雷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贝恩克觉得这一趟来访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收获满满了,现在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这件事情落实下去,在之后的聊天中显得有点心不在焉。

  不过海伦娜显然不准备就此放过他,于是一个更大的馅饼就砸在了贝恩克头上。

  “保罗叔叔,我们德国曾经试验过以压缩纯氧作为动力的鱼雷,对吧?”海伦娜问道。

  “是的,我们做过相关实验,但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爆燃问题没法解决,研究人员都倾向于认为用纯氧鱼雷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贝恩克不知道为什么海伦娜会突然把话题转到鱼雷上来,但是还是微笑着回答了海伦娜的问题。

  说到鱼雷,按照其动力类型,主要有热动力、压缩空气动力和电动力。压缩空气动力最为简单,靠压缩空气驱动螺旋桨前进,其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白头鱼雷”,但压缩空气储能密度太低,射程太近,早已不在发展。电动鱼雷在这个时代因为蓄电池储能密度的不足,也还没有成熟产品。所以这个时代的主流鱼雷动力类型就是热动力。

  热动力以热机驱动螺旋桨,但热机做功是需要燃料和氧化剂的,水下航向的鱼雷不可能像船舶一样直接从大气中获得氧化剂,只能自带氧化剂。早期鱼雷的氧化剂就是压缩空气,但是空气中只有21%的氧气含量,剩下的是78%的氮气和1%的其他气体。这就大大限制了鱼雷的射程,而且氮气不仅不能燃烧,也不易溶于水,这就导致燃烧后的废气被排出后会在鱼雷后面形成非常明显的尾迹,相当于告诉敌方舰艇:“鱼雷冲过来了,快躲啊!”

  军事科研人员很快就想到用纯氧代替空气作为氧化剂,这样同样的压力气罐可以带接近五倍的氧化剂,鱼雷的射程可以大大延长。更妙的是燃烧产物基本上就是水和易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极大减小了鱼雷尾迹,提高了隐蔽性。于是各国都掀起了一阵研发氧气鱼雷的热潮。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高浓度的氧气中点火成了难以逾越的难关,层出不穷的爆燃甚至爆炸事故,让各国海军失去了耐心,氧气鱼雷由此被束之高阁。

  可能是阴差阳错,1926年,日本通过小道消息得知英国搞出了氧气鱼雷(其实是子虚乌有),于是热衷于雷击作战的日本于是重启了氧气鱼雷的研制,却依然事故连连。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时任舰政本部第一部第二科长的岸本鹿子治带领的鱼雷研发团队发现,如果让燃油先在空气中稳定燃烧,随后再向燃烧室注入纯氧,便不会引发爆炸。

  有时候技术突破是攀登珠峰,但有时候就的真是刺破一张窗户纸,日本很快设计出主要使用纯氧作为氧化剂的鱼雷。具体办法是采用一大一小两个气罐,小的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