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四章步兵班组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海伦娜眼中,想要改进德军的单兵武器装备,绝不是把历史上德军普遍装备的枪,简单替换成全自动的就完事了。单兵武器装备的任何改进,都必须着眼于整个步兵班组火力的整体优化;而步兵班组火力的整体优化,又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作战背景以及德国的国情相适应。

  上个位面中,一说起半自动步枪,军迷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美国的M1加兰德;一说起自动步枪,军迷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德国的StG44。没错,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第一次大放异彩都是在二战期间,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其实在一战期间都已经出现了,其中半自动步枪的出现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半自动和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大放异彩呢?

  这主要还是和当时的战场环境有关,一战的典型战场环境无疑是静态的、线性的、平面的。在围绕堑壕体系的攻防中,唱主角的自然是机枪。尤其是水冷枪管、弹链供弹并带有重型枪架的马克沁重机枪更是整个堑壕的绝对火力支撑点,单兵手中的步枪只需要对付单体目标,帮助机枪“查漏补缺”就行了,更高的射速作用在这一时期的步枪上并不明显,你难倒还想和机枪抢活干不成?

  至于突破地方堑壕体系时清扫残敌的任务,那主要还得靠泵动霰弹枪或者冲锋枪这样的“堑壕扫帚”。在这种时候,打扫堑壕的步兵需要的是能短时间喷吐足够火力的“子弹喷淋器”,精度和射程反而不重要。为了方便在狭窄的堑壕中作战,这个“子弹喷淋器”还最好能做到长度短重量轻。在这一点上自动/半自动步枪肯定是没法和泵动霰弹枪以及冲锋枪竞争的。

  综上所述,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之所以在一战的战场环境下处境尴尬,除了自身技术的不成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生态位的缺乏:蹲坑对射时优势不明显,打扫堑壕时还不如泵动霰弹枪和冲锋枪好用。所以一战时期,虽然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并不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如毛瑟枪,比如费德洛夫,但装备数量都非常稀少,自然也不可能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一战期间线性的、静态的、平面的堑壕战不再是战争的主流形式。坦克和飞机的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化战争成为可能,空军掩护下的装甲集团有着非常强大的突击能力,而静态的堑壕体系是难以抵挡这样的集中突破的,毕竟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无论多么完备的静态防御体系也不可能做到毫无破绽。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得战争向运动的、非线性的、立体的方向演化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