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九十章:一身是胆_明末汉之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几万满清军队在自己的主场遭遇英法联军万把人,被打得满地找牙,连首都都丢了的历史教训黄汉记忆深刻。

  这样的典型战例就是农业国遭遇工业国无情地碾压。

  深刻领悟装备、武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军队无论他们是不是具备敢战勇气,或者他们精神是否强大遭遇毁灭性打击乃是铁律。

  当武装到牙齿的“红旗军”席卷中原之时,高迎祥注定不堪一击。

  黄汉没有丝毫动摇,先按部就班完成平辽计划再说,高迎祥发展得好,用不着自己头疼,崇祯皇帝应该更加寝食难安。

  如果没有流寇跟崇祯闹腾,使得大明每况愈下,到了逼崇祯退位让贤之时,阻力肯定要大得多。

  “红旗军”离开曹州后放缓了行军速度,每天不超过一百五十里,骑兵根据旗卫收集的情报顺手剿灭零星土匪武装。

  每天晚上宿营,黄汉总要接见许多地方官,这些受到惊吓的大明官员无一例外感谢“汉江郡王”出兵相助,都主动送来粮食、猪养、美酒。

  有不少文官武将明显流露出从今往后以“汉江郡王”马首是瞻的意图。

  要图谋大事,当然尽可能不要与整个官僚集团为敌,分化瓦解为我所用才是必由之路。

  黄汉表现突出虚怀若谷,也显得宽宏大度,赢得了不少支持,使得沿途太多文官武将把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而此时朝堂上又起波澜。

  朱大典献俘后呈奏皇帝,由于担心“红旗军”打得太狠,导致穷凶极恶的流寇杀害大明藩王、郡王泄愤。

  “汉江郡王”建议朝廷派人跟高迎祥谈判,用俘获的流寇大头领匪号曹操的罗汝才、匪号闯塌天的刘国能交换被俘获的宗室皇亲。

  一石掀起千层浪,朝堂上众说纷纭。

  反对者拿英宗朱祁镇说事儿,言辞凿凿土木堡事变之时,正统皇帝被瓦剌俘获,京师被敌人包围,大明都没有妥协拒绝谈判,如今怎么可以跟流寇谈判?

  支持者认为交换俘虏有章可循,用留着无用的罗汝才、刘国能换回大明秦王、瑞王、襄王善莫大焉!

  本来就缺乏政治智慧的崇祯一个头两个大,他的内心里当然愿意善待家人和皇室宗亲,最后一锤定音,准了“汉江郡王”所奏,并且派朱大典主持此事。

  左良玉很坏,但是不表示他没有能力,恰恰相反,在明末,不谈人品,他有可能是最耀眼的大将,风头不亚于吴三桂。

  他嗅觉灵敏,闻报“红旗军”在曹州干掉了张献忠、罗汝才等等的六七万人马,立刻收缩兵力往许昌撤退。

  他在许昌经营多年,虽然这里被马世秀、杜应金两个判将祸害过,但是没有被铲城,底子还在。

  许昌城也不小,全部包转比较坚固,跟洛阳、开封两座大城正好形成三角,确实是个不错的屯兵之地,比荒僻寒冷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