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六十八章 你说剿匪我追贼_远东之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早的时候蒋中证不过是认为那头猛虎危言耸听而已,但他真的收到了来自福州的电报之后完全傻掉了!

  日本人直接进攻福建?!一时间蒋中证竟然有着手足无措的感觉,从心底里来说蒋中证是不希望和日本人现在就交手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蒋中证不愿意和日本人交手。

  在日本服役的期间,蒋中证从心底里恐惧于日本。日本的工业能力、日本军队中的决死精神……等等这些深深的影响了蒋中证。

  如果说“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中证的说辞的话,那么赤色败退之时,河南省主席刘峙宣布“夫攘外必先安内,乃政府原定之计划,今赤匪已经消灭,国内已届安定,即政府原定之计划,已成功一半矣!”

  但在这之后,蒋中证虽然认为“以倭寇之横逆,决不能避免战争,而倭寇未料及启衅以后,决无议和之时,非我亡即彼亡也。”

  但他希望能推迟这种对决,“须勿忘却牺牲的准备,不可放弃忍痛一时的目的”。而在同一周的“本周反省录”中既表达了他准备牺牲的决心,又“持其志毋暴其气,对倭虽准备牺牲,但仍不忘和平与待时之方针,而此心终觉倭寇必被余制服不敢为余之敌也。”

  这里,其实可以看出蒋中证心中的矛盾。说他不是民族主义者,但他确实对于日本人恨之入骨。但若是要说他决心做些什么可他确实一直在犹豫退让。

  究其原因,是他极度的缺乏自信心。或者说那个时代多数国人所缺乏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缺乏导致的是他犹豫不决。最终却任由日军横冲直撞。

  他有心抗战,但却又担心在打不过。这种犹豫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便是第二次淞沪会战。张治中后来回忆说:“至于上海未能一次总占领,统帅部失机在先,三次叫我停止攻击。”

  先是贻误了战机,后李宗仁认为“淞沪不设防三角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时。蒋中证又坚持死守。

  而且在战斗极为困难,“我军已成强弩之末,亟应后撤”时,仍然“严申命令。有敢擅自撤退的,军法从事”,从而丧失了战略撤退的最佳时机。最终,中**队全线仓皇后撤,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

  公正的看,蒋中证的确有抗日之心。但却过多的寄望于外交途径,寄望于别国的干预。他对于自己赢得胜利。并没有丝毫的自信心。

  而他所缺乏的,却是杨子任所拥有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杨子任也没有失去他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乐观、坚持不懈或许是杨子任最终能够一举在朝鲜打出那个时代国人自信心的原因之一。

  后世一堆的人叫嚷着人海战术,但事实上朝鲜战场上几乎很少看见一个整个团在直接进攻。按照美军的记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