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 剪刀_四合院:从聋老太太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来,这边城里卖的布的价格就下来了,收购棉花的价格也提升了,我记得没错吧,老马。”

  “对,没错,就是第一次派购那次,棉花价格就是从那个时候长起来的,要说还真是咱们TG好。”

  小卫笑呵呵的看着这两货怀念着当初的日子,牛大胆瞎屁不懂,马仁礼也是学农业的,对于经济方面了解的也不多,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剪刀差。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咱们要发展民族资本、要发展工业,就得想办法提取利润,工业初步获取利润的方式就是拉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这样才方便从农业方面提取剩余。

  比如那纺织业来说,之前西方国家起步的早,他们的纺织产品也是先压倒自身国家的家庭作坊,然后又开拓海外的殖民市场,压榨农业国家攫取利润。

  但咱们这时候可没这个条件,因为咱们发展的晚,工业技术上并没有优势,而且海外市场也基本被瓜分殆尽了,也只有自家农村才能为纺织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了。

  可能会有人问了,农民不是穷吗,哪来的消费能力。

  这点没错,按人均收入来看,农民是穷,但是别忘了咱们国家的农村人口占据了90%往上,基数大啊,一个人的消费能力不高,但是几亿人加起来呢,要比城市人口的购买能力强上不少。

  还有一点就是当初发行货币的时候,要购买粮食和大量的农副产品,大量的货币就来到农村了,也算是推动了货币下乡了。

  而且咱们的老祖宗习惯了存钱防灾,存钱买地、存钱买牲口、存钱盖房子,反正就是把钱存起来,本身小农经济就属于自给自足。

  吃面自己磨、农具村里的人自己打,衣服破了自己织布。

  比如说那个双轮双铧犁,先不说他好不好用,农村里找个木匠打个架子,然后在找个铁匠打个犁铧,下里地就能耕田,这对于家里只有那么几亩田的农户来说完全够用了,根本就不会考虑也没有必要再去买啥子双轮双铧犁。

  所以农村除了卖公粮之外,大部分的交易还是限定在村里,因此农村实际上有大量的存款沉郁,市面上很大一部分用于流通的钱币都留在了农村。

  这一点是有有利有弊,农村吸纳了大量的货币,这对于遏制通货膨胀是有好处的,但坏处那就是建立不了稳定的城乡经济交换关系,对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古代的农民,或者说是小农社会,特点是就分散而独立,为了能够弱化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所以他们会加大对自身的依靠,同时减少和外界的的交流,说人话那就是只要自己能做的,那就不会依靠别人。

  从这个时代农民的技能就可以看得出大约情况,很多人都是多面手。

  铁匠、木匠、石匠……不能说多精通,但是基本上都会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