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六章:废史立牧?不!(二)_我,刘辩,雄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实上,历史上灵帝对于‘废史立牧’,就表现地十分谨慎。

  第一批被他任命为州牧的只有三人,除了提出这项建议的刘焉被如愿以偿地任命为益州牧,还有幽州牧刘虞,与豫州牧黄琬。

  刘虞对汉室忠心耿耿,在历史上曾严词拒绝韩馥、袁绍拥护他称帝,可谓忠贞之臣。

  而黄琬乃司徒黄琼之孙,是被党锢一事禁锢二十年的党人,但此人亦忠于汉室,于董卓祸乱时联合王允同谋董卓,最终因李傕、郭汜攻破长安而被害。

  可见,当时灵帝在选择州牧一事的人选上,是非常慎重的,唯一看错的就只有刘焉。

  但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当前的刘焉尚未暴露其野心,再加上又是汉室宗亲,灵帝看错了刘焉也无可厚非。

  至于后来董卓把持朝廷,各地诸侯纷纷自表州牧,那只能说是灵帝始料未及,他怎么会想到,在他死后,大将军何进一番操作,害死自己不够,还害得他汉室从此沦丧呢?

  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灵帝开了恢复州牧的先河,历史上后来才会出现层次不穷的州牧。

  因此州牧一事,刘辩一定要扼杀在源头。

  但问题是,不设州牧,又如何有效平定各州叛乱呢?依靠刺史?

  事实上,各州刺史不是不能代替州牧,只是谈不上‘效率’。

  因为刺史本身对各州是没有管辖权的,只有监督权,别看丁原之前任并州刺史时,一度联合并州各郡讨伐义屠各胡,那是因为他得到了朝廷临时赋予的权利。

  换而言之,刺史想要临时接管州郡的军事,就必须先得到朝廷的允许,这一来一回最起码几个月,等到朝廷授予权力,估计这州也被叛乱军祸害地差不多了——这也是刘焉提出设立州牧的理由之一,以便最迅速地,联合整个州的力量去平定叛乱。

  这一点刘辩也是认可的,他对灵帝说道:“儿臣以为,可以授予刺史‘临时军权’,倘若某一州发生叛乱,则该州刺史自动获得州下各郡的兵权,立即出兵讨贼,平日,则依然无权管辖各郡。”

  灵帝听罢,不置褒贬,旋即平静地反问刘辩道:“若有刺史养寇自重,该当如何?”

  刘辩一愣,回答道:“若刺史养寇自重,州内郡守自会举报。”

  “若刺史与郡守沆瀣一气,又如何?”灵帝又问道。

  刘辩思忖了一下后说道:“可由朝廷派御史或监军督查。”

  灵帝笑了笑,又问道:“若刺史贿赂御史、监军又如何?”

  这样问下去还有完?

  刘辩脸上露出几许无语,正色说道:“儿臣相信,总有清廉正直的御史。”

  灵帝看出儿子被问得有点不耐烦了,在下了一子后,换了个方向又问道:“临时赋予刺史领兵之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如何讨贼?”

  此时刘辩已猜到灵帝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