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56章 传世品的价值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板桥判牍的来历也很有趣。

  在古代,老百姓去衙门告状,都要呈上一张“状纸”,写明诉讼的内容。县官在案件审结完毕后,把判辞写在状纸的前页或结尾处,就称为“判牍”。

  郑板桥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按道理判牍应该很多才是,然而并不然。

  因为历朝历代,案牍管理都非常严格,必须集中存放,归档,就连销毁都有固定的年限和格式,甚至除了自然灾害外,基本连销毁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只有县衙里一些有机会接触这些档案的人,因为爱好不惜以身犯险,偷偷将状纸上的判词剪下带出,以资玩赏,才能流传世间。

  又经过两百多年后,所能寻到踪迹的就寥寥无几了。

  据周至所知,郑板桥同样的东西,只在故宫、国馆、鲁省博物馆三处有收藏,个人私藏里,只有岛国辻本氏个人珍藏中有一份。

  这份判牍是郑板桥这个狂怪才子信手为之,因此其书意本质极度彰显,远比郑板桥刻意创作的作品更有研究价值。

  郑板桥为了寻求书法艺术的突破,有意掺杂不同书体,刻意求变,取“八分书”之六分半,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六分半”书,成了“扬州八怪”其中之一。

  故而这份随手而为的判牍虽然小巧,然将其书风展现得淋漓尽致,非常的委婉可爱。

  这幅判牍的尾部,还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海滨病史”和“齐东陶父”的印鉴,有著名书画艺术家尹瘦石的题签了印章,还有李一氓篆书印“无所住斋鉴藏”,“一氓精鉴”,“一氓所藏”,及楷书印“成都李一氓”,“一氓六十”。

  这些印鉴证明了李一氓对郑板桥的喜爱,以及其流传序列。

  而另一件东西就更加的重要了,《白阳石涛书画合册》。

  这是一份一共十七开画册合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陈淳和石涛的画册。

  中国画坛上的大写意流派,准确说起来,其鼻祖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王洽。

  到了宋代,梁楷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让大写意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文人标志性风格”。

  真正将之构成一套创作理论并将之推向艺术巅峰的,则是明代的陈淳和徐渭,尤其是徐渭,将之变成了一个艺术成就极高的巅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之后的四百多年间,其创设的艺术语言,引来无数后人的追捧效仿。

  其后的继承者,就是清初四僧里的八大山人和石涛;再往后就是扬州画派里的黄慎、任颐;之后就是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类似的藏品周至自己也有一件,那就是《白阳青藤山水花鸟六册页》,是陈淳和徐渭两位创派大师的作品,品级远比现在这件要高,但是不如现在这件内容有书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