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05章 证物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番话连讲解带演示,连理论带实践,也让众人不得不服气。

  张宗宪鼓起掌来:“厉害厉害,好些以前想不透的地方,原来是因为这样。”

  大家也跟着鼓掌,李鉴宸说道:“所以说啊,大家还是要多交流,我们新岛华人也是非常喜欢这些东西的,有机会小周先生也去新岛给我们的爱好者们讲讲课。”

  周至连连摆手:“这些都是启老告诉我的,我所知也不过是皮毛,书法和他们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不过启老对推广书法之道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如果李公有意邀请启老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忙敲敲边鼓。”

  李鉴宸大喜:“那我们可就说好了,到时候你可得帮我,不许推脱。”

  侯钟晋说道:“还是先说回到《大日经》上来吧,按照周先生的说法,就是书法风格上来说,其实和晋代二王书风还有差异?”

  “是。”周至说道。

  “那周先生为何断定其为真品呢?”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与晋代二王书风差异很大,也不能就说不是唐代真迹。”周至说道:“中国古代书法可以效法的很多,比如钟繇,比如卫夫人,远还有诸多汉隶秦篆,对于书法大形成期的唐代来说,并非只有二王可以效法。”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行笔不顾工拙,不少笔画纯以笔肚抹出而无薄瘦之弊,干笔众多而无枯涩之嫌,所谓‘干裂秋风,和润春雨’,苏东坡评价‘不求为佳乃佳’,又还有多少二王书风在其中呢?”

  “而我们细看这幅《大日经》,恰恰也和《祭侄文稿》有些相似,用笔比晋代粗拙,而章法在行草和大草之间,富余变化而法度俨然。”

  “这就是典型的唐书风貌。作品和作者的年代,是完全符合的。”

  “当然了,以我的水平也就这样了,还达不到靠书法就能鉴定真伪的程度,我的把握来自这幅作品的用纸,就是刚刚安宅先生已经说过的,蜀中硬黄蜡纸。”

  “唐代纸本,要保存到今日是非常困难的。”安宅英一提出疑问:“不知道小周先生是根据什么,就判定出《大日经》所用的纸张,就一定是唐代著名的硬黄蜡呢?”

  “之所以能够如此确定,是因为一件著名的文物。”周至笑道:“一件在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以硬黄蜡纸为载体的确实文物。”

  “有这样的文物吗?”安宅英一问道。

  “有,它就在辽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武则天时期,王羲之后人王方庆,将王氏一门二十八人十卷法书真迹,献给皇家,武则天将之交于弘文馆,命高手钩摹留存。这是传世勾填最为精到,年代最为确切,真迹来源最为可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