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四章 散热_星空之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去。

  那里,是人类世界运算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应龙号所在的地方。而这艘货轮运输的芯片,将会用于升级改造这台超级计算机,令其算力增加十倍以上。

  计算机学界的专家们并不是没有提出过分布式计算的设想,也即,通过现有的,位于不同地方的多台超级计算机共同执行后续的计算任务,完成对暗物质运动模型的模拟计算,但经过评估之后,最终被放弃。

  原因很简单,对暗物质运动模型的计算,对实时性的要求极高。而采取分布式计算的话,通讯延时将会高到一个无法接受的地步——就算两台超级计算机相距仅仅一百公里,就算电信号的传输速度也是光速,两者之间完成一次通讯,也需要大约毫秒的时间,考虑到数据中转等问题,这个时间还会更长。而在一秒钟时间内,两者需要的通讯次数何止亿万次。

  这样一来,会对计算效率造成严重的拖累,会导致计算结果基本失去实时性。而失去了实时性,就算计算出了结果,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升级改造应龙号超算,只用这一台计算机承担计算任务就成了必然。

  但升级改造后的应龙号超算也将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散热。

  当初,应龙号超算之所以建造在南极洲,就是为了借助南极洲极其寒冷的气候,来达成为机房散热的目的。但现在,应龙号超算在升级改造之后,算力会提升十倍以上,需要散出去的热量却会提升百倍以上。

  这最主要还是因为人类现有制造工艺不过关的缘故。

  事实上,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原本是无法经济划算的制造出“单台十倍于现有应龙号超算以上算力的超算”的。现在的升级改造,依靠是的其实是“大力出奇迹”,经济性之类的指标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经济性可以不考虑,散热性能却必须要考虑到。因为一旦无法维持低温,芯片算力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因为电力供应不足。

  哪怕电力供应部门调拨了十几万人在为提升电力供应水平而奋斗,短时间内所能提升的电力供应,也就只能将将足够维持升级改造之后的应龙超算运转,以及一部分的散热用电而已。再多的话,那就实在做不到了。

  将应龙号超算转移到供电充裕的地方同样不可行。因为供电充裕的地方没有南极洲这样寒冷的气候,用于散热的电力将会比在南极洲翻上十倍不止,且故障率会极大提升。

  要知道,升级改造之后的应龙号超算,不算散热所需电力,用电量都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了。算上散热所需电力,再翻上十倍不止,人类此刻所能建造的最高性能的供电设备都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用电量。

  必须要在南极洲,将这一部分散热缺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