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条路线_星空之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会被排除掉。

  依据这个标准,人类的行止坐卧,汽车的运动,水的流动等等,全都可以产生引力波。支持工程路线的科学家们便寄希望于控制某些受到人类掌控的大质量物体来充当引力波的发生设备,以此来达到引力波通讯的目的。

  他们的初步设想是,在太空之中建造一个足够巨大的“哑铃”状物体,在哑铃的两头装上足够沉重的配重物,譬如一万吨或者更多之类,并在哑铃两头装上推进器,通过推进器来调整哑铃在太空之中自我旋转的速度,如此,通过速度的改变,便可以产生出足以承载信息的引力波。

  支持理论路线的科学家们认为,引力波太过微弱,人类所能掌控的质量又太小,所产生的引力波就更弱小了,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众多的背景噪音之中。哪怕将配重物的质量提升到一亿吨,同样也是如此。

  须知道,仅仅一颗直径四百米左右的岩质小行星,其质量就已经超过了一亿吨,而如此量级的小行星,仅仅在太阳系之中,其数量便何止百万,更不要说银河系和整个可观测宇宙了。更何况,想要自如的操纵一亿吨的质量,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达到。

  支持工程路线的科学家们则认为,哪怕人类只能操控一千吨的质量,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为理论路线更不可能走通。

  两种路线之争,做个比喻的话,可以类比为化学炸弹与核弹。假设存在某个必须爆破的,十分坚固的目标,一方认为核能短期内无法突破,堆积足够数量的化学炸药去爆破是唯一办法,另一方则认为根本无力堆积那么多化学炸药,先研发理论,掌握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方法,用质量生成能量去将其爆破才可行。

  两种路线的支持者在多次讨论之后,仍旧无法互相说服。于是世界政府最终做出了决定,两种路线同时推进。

  引力波实验室在成立之初,便如此分为了两派。不过因为人力与物力极大充裕的缘故,这倒并不会对整体研究造成什么影响。

  两大派别在世界政府无限的支持之下,同时开始了研究。

  以付玉明为首的工程路线科学家在仅仅三个月之后,便拿出了初步的建造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以反物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大推力离子推进器,但在多次试验之后,离子推进器的推进功率始终无法达到要求,该方案只得被废弃。

  之后,人们又尝试了化学燃料推进方案。但因为化学燃料推进效率太低,燃料消耗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恐怖程度,以人类的科技实力根本无法实现,也只得放弃。

  化学燃料推进方案之外,人们还提出了光压驱动方案,尝试汇聚太阳光,或者干脆由太空站发射激光,以光压驱动“哑铃”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但最终也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